普通话
首页 考试通知 测试指导 考试资料 热点点击 测试资讯 媒体关注 语音知识 命题说话 在线报名
主页
2024年普通话考试新增短文50篇

普通话报名网 2024-07-29


普通话水平测试用朗读作品      说明:          1.朗读作品共 50 篇,供普通话水平测试第四项——朗读短文测试使用。为适应测试需要,必要时对原作品做了部分更动。2.每篇作品采用汉字和汉语拼音对照的方式编排。3.每篇作品在第 400 个音节后用“∥”标注。4.为适应朗读的需要,作品中的数字一律采用汉字的书写方式书写,如:“2000 年”,写作“二○○○年”;“50%”,写作“百分之五十”。5.加注的汉语拼音原则上依据《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拼写。6.注音一般只标本调,不标变调。7.作品中的必读轻声音节,拼音不标调号。一般轻读,间或重读的音节,拼音加注调号,并在拼音前加圆点提示,如:“因为”,拼音写作“yin·wei”。8.作品中的儿化音节分两种情况。一是书面上加“儿”,拼音时在基本形式后加r,如:“小孩儿”,拼音写作“xiǎoháir”;二是书面上没有加“儿”,但口语里一般儿化的音节,拼音时也在基本形式后加r,如:“辣味”,拼音写作“laweir”。       作品 1 号节选自《北京的春天》照北京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始了。“腊七腊八,冻死寒鸦”,这是一年里最冷的时候。在腊八这天,家家都熬腊八粥。粥是用各种 米,各种豆,与各种干果熬成的。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除此之外,这一天还要泡腊八蒜。把蒜瓣放进醋里,封起来,为过年吃饺子用。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 多吃几个饺子。在北京,过年时,家家吃饺子。 孩子们准备过年,第一件大事就是买杂拌儿。这是用花生、胶枣、榛子、栗子等干果与蜜饯掺和成的。孩子们喜欢吃这些零七八碎儿。第二件大事是买 爆竹,特别是男孩子们。恐怕第三件事才是买各种玩意儿——风筝、空竹、口琴等。               孩子们欢喜,大人们也忙乱。他们必须预备过年吃的、喝的、穿的、用的, 好在新年时显出万象更新的气象。           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差不多就是过春节的“彩排”。天一擦黑儿,鞭炮响起来,便有了过年的味道。这一天,是要吃糖的,街上早有好多卖麦芽糖与江 米糖的,糖形或为长方块或为瓜形,又甜又黏,小孩子们最喜欢。        过了二十三,大家更忙。必须大扫除一次,还要把肉、鸡、鱼、青菜、年糕什么的都预备充足——店//铺多数正月初一到初五关门,到正月初六才开张。       作品 2 号           节选自朱自清《春》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 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 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湿润的空气里酝酿。 鸟儿将巢安在繁花绿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 着。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 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 夜。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 披着蓑戴着笠。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天上风筝渐渐多了,地上孩子也多了。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也赶趟儿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儿事去。“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        作品 3 号          节选自朱自清《匆匆》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 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罢: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罢:现在又到了 哪里呢?     去的尽管去了,来的尽管来着;去来的中间,又怎样地匆匆呢?早上我起 来的时候,小屋里射进两三方斜斜的太阳。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 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 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 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着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    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些什么呢?只有徘徊罢了,只有匆匆罢了;在八千多日的匆匆里,除徘徊外,又剩些什么呢?过去 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的回去罢?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白白走这一遭啊?           你聪明的,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作品 4 号 节选自华罗庚《聪明在于学习,天才在于积累》有的人在工作、学习中缺乏耐性和韧性,他们一旦碰了钉子,走了弯路, 就开始怀疑自己是否有研究才能。其实,我可以告诉大家,许多有名的科学家和作家,都是经过很多次失败,走过很多弯路才成功的。有人看见一个作家写 出一本好小说,或者看见一个科学家发表几篇有分量的论文,便仰慕不已,很想自己能够信手拈来,妙手成章,一觉醒来,誉满天下。其实,成功的作品和 论文只不过是作家、学者们整个创作和研究中的极小部分,甚至数量上还不及失败作品的十分之一。大家看到的只是他们成功的作品,而失败的作品是不会公开发表出来的。               

要知道,一个科学家在攻克科学堡垒的长征中,失败的次数和经验,远比成功的经验要丰富、深刻得多。失败虽然不是什么令人快乐的事情,但也决不 应该因此气馁。在进行研究时,研究方向不正确,走了些岔路,白费了许多精 力,这也是常有的事。但不要紧,可以再调换方向进行研究。更重要的是要善 于吸取失败的教训,总结已有的经验,再继续前进。        

 根据我自己的体会,所谓天才,就是坚持不断的努力。有些人也许觉得我在数学方面有什么天分,//其实从我身上是找不到这种天分的。我读小学时, 因为成绩不好,没有拿到毕业证书,只拿到一张修业证书。初中一年级时,我的数学也是经过补考才及格的。但是说来奇怪,从初中二年级以后,我就发生 了一个根本转变,因为我认识到既然我的资质差些,就应该多用点儿时间来学 习。别人学一小时,我就学两小时,这样,我的数学成绩得以不断提高。       一直到现在我也贯彻这个原则:别人看一篇东西要三小时,我就花三个半小时。经过长期积累,就多少可以看出成绩来。并且在基本技巧烂熟之后,往往能够一个钟头就看懂一篇人家看十天半月也解不透的文章。所以,前一段时间的加倍努力,在后一段时间能收到预想不到的效果。   是的,聪明在于学习,天才在于积累。                     作品 5 号          节选自单霁翔《大匠无名》去过故宫大修现场的人,就会发现这里和外面工地的劳作景象有个明显的 区别:这里没有起重机,建筑材料都是以手推车的形式送往工地,遇到人力无法运送的木料时,工人们会使用百年不变的工具——滑轮组。故宫修缮,尊重着“四原”原则,即原材料、原工艺、原结构、原型制。在不影响体现传统工艺技术手法特点的地方,工匠可以用电动工具,比如开荒料、截头。大多数时 候工匠都用传统工具:木匠画线用的是墨斗、画签、毛笔、方尺、杖竿、五尺; 加工制作木构件使用的工具有锛、凿、斧、锯、刨等等。                 最能体现大修难度的便是瓦作中“苫背”的环节。“苫背”是指在房顶做灰背的过程,它相当于为木建筑添上防水层。有句口诀是三浆三压,也就是上 三遍石灰浆,然后再压上三遍。但这是个虚数。今天是晴天,干得快,三浆三 压硬度就能符合要求,要是赶上阴天,说不定就要六浆六压。任何一个环节的 疏漏都可能导致漏雨,而这对建筑的损坏是致命的。           “工”字早在殷墟甲骨卜辞中就已经出现过。《周官》与《春秋左传》记载周王朝与诸侯都设有掌管营造的机构。无数的名工巧匠为我们留下了那么多 宏伟的建筑,但却//很少被列入史籍,扬名于后世。    匠人之所以称之为“匠”,其实不仅仅是因为他们拥有了某种娴熟的技能, 毕竟技能还可以通过时间的累积“熟能生巧”,但蕴藏在“手艺”之上的那种对建筑本身的敬畏和热爱却需要从历史的长河中去寻觅。          将壮丽的紫禁城完好地交给未来,最能仰仗的便是这些默默奉献的匠人。故宫的修护注定是一场没有终点的接力,而他们就是最好的接力者。            作品 6 号          节选自竺可桢《大自然的语言》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 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 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 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物候知识在我国起源很早。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时节// 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作品 7 号          节选自王雄《当今“千里眼”》当高速列车从眼前呼啸而过时,那种转瞬即逝的感觉让人们不得不发问:高速列车跑得那么快,司机能看清路吗? 高速列车的速度非常快,最低时速标准是二百公里。且不说能见度低的雾霾天,就是晴空万里的大白天,即使是视力好的司机,也不能保证正确识别地 面的信号。当肉眼看到前面有障碍时,已经来不及反应。 专家告诉我,目前,我国时速三百公里以上的高铁线路不设置信号机,高 速列车不用看信号行车,而是通过列控系统自动识别前进方向。其工作流程为, 由铁路专用的全球数字移动通信系统来实现数据传输,控制中心实时接收无线电波信号,由计算机自动排列出每趟列车的最佳运行速度和最小行车间隔距离, 实现实时追踪控制,确保高速列车间隔合理地安全运行。当然,时速二百至二百五十公里的高铁线路,仍然设置信号灯控制装置,由传统的轨道电路进行信号传输。 中国自古就有“千里眼”的传说,今日高铁让古人的传说成为现实。所谓“千里眼”,即高铁沿线的摄像头,几毫米见方的石子儿也逃不过它的法眼。通过摄像头实时采集沿线高速列车运行的信息,一旦//出现故障或者异物侵限,高铁调度指挥中心监控终端的界面上就会出现一个红色的框将目标锁定,同时,监控系统马上报警显示。调度指挥中心会迅速把指令传递给高速列车司机。              作品 8 号           节选自谢大光《鼎湖山听泉》从肇庆市驱车半小时左右,便到了东郊风景名胜鼎湖山。下了几天的小雨刚停,满山笼罩着轻纱似的薄雾。 过了寒翠桥,就听到淙淙的泉声。进山一看,草丛石缝,到处都涌流着清亮的泉水。草丰林茂,一路上泉水时隐时现,泉声不绝于耳。有时几股泉水交 错流泻,遮断路面,我们得寻找着垫脚的石块跳跃着前进。愈往上走树愈密, 绿阴愈浓。湿漉漉的绿叶,犹如大海的波浪,一层一层涌向山顶。泉水隐到了 浓阴的深处,而泉声却更加清纯悦耳。忽然,云中传来钟声,顿时山鸣谷应, 悠悠扬扬。安详厚重的钟声和欢快活泼的泉声,在雨后宁静的暮色中,汇成一 片美妙的音响。我们循着钟声,来到了半山腰的庆云寺。这是一座建于明代、规模宏大的岭南著名古刹。庭院里繁花似锦,古树参天。有一株与古刹同龄的茶花,还有 两株从斯里兰卡引种的、有二百多年树龄的菩提树。我们决定就在这座寺院里 借宿。   入夜,山中万籁俱寂,只有泉声一直传送到枕边。一路上听到的各种泉声, 这时候躺在床上,可以用心细细地聆听、辨识、品味。那像小提琴一样轻柔的, 是草丛中流淌的小溪的声音;那像琵琶一样清脆的,//是在石缝间跌落的涧水的声音;那像大提琴一样厚重回响的,是无数道细流汇聚于空谷的声音;那像铜管齐鸣一样雄浑磅礴的,是飞瀑急流跌入深潭的声音。还有一些泉声忽高忽低,忽急忽缓,忽清忽浊,忽扬忽抑,是泉水正在绕过树根,拍打卵石,穿越草丛,流连花间……                   蒙眬中,那滋润着鼎湖山万木,孕育出蓬勃生机的清泉,仿佛汩汩地流进了我的心田。           作品 9 号           节选自谢冕《读书人是幸福人》我常想读书人是世间幸福人,因为他除了拥有现实的世界之外,还拥有另一个更为浩瀚也更为丰富的世界。现实的世界是人人都有的,而后一个世界却 为读书人所独有。由此我想,那些失去或不能阅读的人是多么的不幸,他们的 丧失是不可补偿的。世间有诸多的不平等,财富的不平等,权力的不平等,而 阅读能力的拥有或丧失却体现为精神的不平等。           一个人的一生,只能经历自己拥有的那一份欣悦,那一份苦难,也许再加上他亲自闻知的那一些关于自身以外的经历和经验。然而,人们通过阅读,却能进入不同时空的诸多他人的世界。这样,具有阅读能力的人,无形间获得了 超越有限生命的无限可能性。阅读不仅使他多识了草木虫鱼之名,而且可以上溯远古下及未来,饱览存在的与非存在的奇风异俗。           更为重要的是,读书加惠于人们的不仅是知识的增广,而且还在于精神的感化与陶冶。人们从读书学做人,从那些往哲先贤以及当代才俊的著述中学得他们的人格。人们从《论语》中学得智慧的思考,从《史记》中学得严肃的历史精神,从《正气歌》中学得人格的刚烈,从马克思学得人世//的激情,从鲁 迅学得批判精神,从托尔斯泰学得道德的执着。歌德的诗句刻写着睿智的人生, 拜伦的诗句呼唤着奋斗的热情。一个读书人,一个有机会拥有超乎个人生命体验的幸运人。 作品 10 号    节选自巴金《繁星》我爱月夜,但我也爱星天。从前在家乡七八月的夜晚在庭院里纳凉的时候,我最爱看天上密密麻麻的繁星。望着星天,我就会忘记一切,仿佛回到了母亲 的怀里似的。           三年前在南京我住的地方有一道后门,每晚我打开后门,便看见一个静寂的夜。下面是一片菜园,上面是星群密布的蓝天。星光在我们的肉眼里虽然微 小,然而它使我们觉得光明无处不在。那时候我正在读一些天文学的书,也认得一些星星,好像它们就是我的朋友,它们常常在和我谈话一样。         如今在海上,每晚和繁星相对,我把它们认得很熟了。我躺在舱面上,仰望天空。深蓝色的天空里悬着无数半明半昧的星。船在动,星也在动,它们是 这样低,真是摇摇欲坠呢!渐渐地我的眼睛模糊了,我好像看见无数萤火虫在 我的周围飞舞。海上的夜是柔和的,是静寂的,是梦幻的。我望着许多认识的 星,我仿佛看见它们在对我眨眼,我仿佛听见它们在小声说话。这时我忘记了一切。在星的怀抱中我微笑着,我沉睡着。我觉得自己是一个小孩子,现在睡在母亲的怀里了。           有一夜,那个在哥伦波上船的英国人指给我看天上的巨人。他用手指着://那四颗明亮的星是头,下面的几颗是身子,这几颗是手,那几颗是腿和脚, 还有三颗星算是腰带。经他这一番指点,我果然看清楚了那个天上的巨人。看, 那个巨人还在跑呢!       作品 11 号                         节选自赵宗成、朱明元《观潮》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               农历八月十八是一年一度的观潮日。这一天早上,我们来到了海宁市的盐官镇,据说这里是观潮最好的地方。我们随着观潮的人群,登上了海塘大堤。宽阔的钱塘江横卧在眼前。江面很平静,越往东越宽,在雨后的阳光下,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镇海古塔、中山亭和观潮台屹立在江边。远处,几座小山 在云雾中若隐若现。江潮还没有来,海塘大堤上早已人山人海。大家昂首东望, 等着,盼着。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顿时人声鼎沸, 有人告诉我们,潮来了!我们踮着脚往东望去,江面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有 什么变化。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 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 起来。           霎时,潮头奔腾西去,可是余波还在漫天卷地般涌来,江面上依旧风号浪吼。过了好久,钱塘江才恢复了//平静。看看堤下,江水已经涨了两丈来高了。        作品 12 号           节选自丁立梅《孩子和秋风》我和几个孩子站在一片园子里,感受秋天的风。园子里长着几棵高大的梧桐树,我们的脚底下,铺了一层厚厚的梧桐叶。叶枯黄,脚踩在上面,嘎吱嘎 吱脆响。风还在一个劲儿地刮,吹打着树上可怜的几片叶子,那上面,就快成 光秃秃的了。               我给孩子们上写作课,让孩子们描摹这秋天的风。以为他们一定会说寒冷残酷和荒凉之类的,结果却出乎我的意料。 一个孩子说,秋天的风,像把大剪刀,它剪呀剪的,就把树上的叶子全剪光了。           我赞许了这个比喻。有二月春风似剪刀之说,秋天的风,何尝不是一把剪刀呢?只不过,它剪出来的不是花红叶绿,而是败柳残荷。           剪完了,它让阳光来住,这个孩子突然接着说一句。他仰向我的小脸,被风吹着,像只通红的小苹果。我怔住,抬头看树,那上面,果真的,爬满阳光 啊,每根枝条上都是。失与得,从来都是如此均衡,树在失去叶子的同时,却承接了满树的阳光。           一个孩子说,秋天的风,像个魔术师,它会变出好多好吃的,菱角呀,花生呀,苹果呀,葡萄呀。还有桂花,可以做桂花糕。我昨天吃了桂花糕,妈妈 说,是风变出来的。           我笑了。小可爱,经你这么一说,秋天的风,还真是香的。我和孩//子们一起嗅,似乎就闻见了风的味道,像块蒸得热气腾腾的桂花糕。               作品 13 号节选自峻青《海滨仲夏夜》夕阳落山不久,西方的天空,还燃烧着一片橘红色的晚霞。大海,也被这霞光染成了红色,而且比天空的景色更要壮观。因为它是活动的,每当一排排波浪涌起的时候,那映照在浪峰上的霞光,又红又亮,简直就像一片片霍霍燃 烧着的火焰,闪烁着,消失了。而后面的一排,又闪烁着,滚动着,涌了过来。       天空的霞光渐渐地淡下去了,深红的颜色变成了绯红,绯红又变为浅红。最后,当这一切红光都消失了的时候,那突然显得高而远了的天空,则呈现出一片肃穆的神色。最早出现的启明星,在这蓝色的天幕上闪烁起来了。它是那么大,那么亮,整个广漠的天幕上只有它在那里放射着令人注目的光辉,活像一盏悬挂在高空的明灯。              夜色加浓,苍空中的“明灯”越来越多了。而城市各处的真的灯火也次第亮了起来,尤其是围绕在海港周围山坡上的那一片灯光,从半空倒映在乌蓝的 海面上,随着波浪,晃动着,闪烁着,像一串流动着的珍珠,和那一片片密布 在苍穹里的星斗互相辉映,煞是好看。          在这幽美的夜色中,我踏着软绵绵的沙滩,沿着海边,慢慢地向前走去。海水,轻轻地抚摸着细软的沙滩,发出温柔的//唰唰声。晚来的海风,清新而又凉爽。我的心里,有着说不出的兴奋和愉快。          夜风轻飘飘地吹拂着,空气中飘荡着一种大海和田禾相混合的香味儿,柔软的沙滩上还残留着白天太阳炙晒的余温。那些在各个工作岗位上劳动了一天的人们,三三两两地来到这软绵绵的沙滩上,他们浴着凉爽的海风,望着那缀满了星星的夜空,尽情地说笑,尽情地休憩。作品 14 号          节选自童裳亮《海洋与生命》生命在海洋里诞生绝不是偶然的,海洋的物理和化学性质,使它成为孕育原始生命的摇篮。我们知道,水是生物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动物组织的含水量在百分之八十以上,而一些海洋生物的含水量高达百分之九十五。水是新陈代谢的重要媒 介,没有它,体内的一系列生理和生物化学反应就无法进行,生命也就停止。 因此,在短时期内动物缺水要比缺少食物更加危险。水对今天的生命是如此重 要,它对脆弱的原始生命,更是举足轻重了。生命在海洋里诞生,就不会有缺 水之忧。      水是一种良好的溶剂。海洋中含有许多生命所必需的无机盐,如氯化钠、氯化钾、碳酸盐、磷酸盐,还有溶解氧,原始生命可以毫不费力地从中吸取它 所需要的元素。水具有很高的热容量,加之海洋浩大,任凭夏季烈日曝晒,冬季寒风扫荡, 它的温度变化却比较小。因此,巨大的海洋就像是天然的“温箱”,是孕育原始生命的温床。阳光虽然为生命所必需,但是阳光中的紫外线却有扼杀原始生命的危险。水能有效地吸收紫外线,因而又为原始生命提供了天然的“屏障”。    这一切都是原始生命得以产生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作品 15 号          节选自唐昆峰《华夏文明的发展与融合》在我国历史地理中,有三大都城密集区,它们是:关中盆地、洛阳盆地、北京小平原。其中每一个地区都曾诞生过四个以上大型王朝的都城。而关中盆地、洛阳盆地是前朝历史的两个都城密集区,正是它们构成了早期文明核心地带中最重要的内容。          为什么这个地带会成为华夏文明最先进的地区?这主要是由两个方面的条件促成的,一个是自然环境方面的,一个是人文环境方面的。          

在自然环境方面,这里是我国温带季风气候带的南部,降雨、气温、土壤等条件都可以满足旱作农业的需求。中国北方的古代农作物,主要是一年生的 粟和黍。黄河中下游的自然环境为粟黍作物的种植和高产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 件。农业生产的发达,会促进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从而推动社会的进步。      在人文环境方面,这里是南北方、东西方大交流的轴心地区。在最早的六大新石器文化分布形势图中可以看到,中原处于这些文化分布的中央地带。无论是考古发现还是历史传说,都有南北文化长距离交流、东西文化相互碰撞的 证据。中原地区在空间上恰恰位居中心,成为信息最发达、眼界最宽广、活动最//繁忙、竞争最激烈的地方。正是这些活动,推动了各项人文事务的发展, 文明的方方面面就是在处理各类事务的过程中被开创出来的。

作品 16 号          节选自舒翼《记忆像铁轨一样长》于很多中国人而言,火车就是故乡。在中国人的心中,故乡的地位尤为重要,老家的意义非同寻常,所以,即便是坐过无数次火车,但印象最深刻的, 或许还是返乡那一趟车。那一列列返乡的火车所停靠的站台边,熙攘的人流中, 匆忙的脚步里,张望的目光下,涌动着的都是思乡的情绪。每一次看见返乡那趟火车,总觉得是那样可爱与亲切,仿佛看见了千里之外的故乡。上火车后, 车启动的一刹那,在车轮与铁轨碰撞的“况且”声中,思乡的情绪便陡然在车厢里弥漫开来。你知道,它将驶向的,是你最熟悉也最温暖的故乡。再过几个或者十几个小时,你就会回到故乡的怀抱。这般感受,相信在很多人的身上都曾发生过。尤其在春节、中秋等传统节日到来之际,亲人团聚的时刻,更为强烈。          火车是故乡,火车也是远方。速度的提升,铁路的延伸,让人们通过火车实现了向远方自由流动的梦想。今天的中国老百姓,坐着火车,可以去往九百 六十多万平方公里土地上的天南地北,来到祖国东部的平原,到达祖国南方的 海边,走进祖国西部的沙漠,踏上祖国北方的草原,去观三山五岳,去看大江 大河……               火车与空//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与时间的关系也让人觉得颇有意思。那长长的车厢,仿佛一头连着中国的过去,一头连着中国的未来。作品 17 号          节选自姜桂华《将心比心》奶奶给我讲过这样一件事:有一次她去商店,走在她前面的一位阿姨推开沉重的大门,一直等到她跟上来才松开手。当奶奶向她道谢的时候,那位阿姨轻轻地说:“我的妈妈和您的年龄差不多,我希望她遇到这种时候,也有人为她开门。”听了这件事,我的心温暖了许久。          一天,我陪患病的母亲去医院输液,年轻的护士为母亲扎了两针也没有扎进血管里,眼见针眼处鼓起青包。我正要抱怨几句,一抬头看见了母亲平静的 眼神——她正在注视着护士额头上密密的汗珠,我不禁收住了涌到嘴边的话。只见母亲轻轻地对护士说:“不要紧,再来一次!”第三针果然成功了。那位 护士终于长出了一口气,她连声说:“阿姨,真对不起。我是来实习的,这是 我第一次给病人扎针,太紧张了。要不是您的鼓励,我真不敢给您扎了。”母 亲用另一只手拉着我,平静地对护士说:“这是我的女儿,和你差不多大小, 正在医科大学读书,她也将面对自己的第一个患者。我真希望她第一次扎针的 时候,也能得到患者的宽容和鼓励。”听了母亲的话,我的心里充满了温暖与 幸福。          是啊,如果我们在生活中能将心比心,就会对老人生出一份//尊重,对孩子增加一份关爱,就会使人与人之间多一些宽容和理解。          作品 18 号节选自梁衡《晋祠》

晋祠之美,在山,在树,在水。                     

 这里的山,巍巍的,有如一道屏障;长长的,又如伸开的两臂,将晋祠拥在怀中。春日黄花满山,径幽香远;秋来草木萧疏,天高水清。无论什么时候 拾级登山都会心旷神怡。           这里的树,以古老苍劲见长。有两棵老树:一棵是周柏,另一棵是唐槐。那周柏,树干劲直,树皮皱裂,顶上挑着几根青青的疏枝,偃卧于石阶旁。那 唐槐,老干粗大,虬枝盘屈,一簇簇柔条,绿叶如盖。还有水边殿外的松柏槐 柳,无不显出苍劲的风骨。以造型奇特见长的,有的偃如老妪负水,有的挺如 壮士托天,不一而足。圣母殿前的左扭柏,拔地而起,直冲云霄,它的树皮上 的纹理一齐向左边拧去,一圈一圈,丝纹不乱,像地下旋起了一股烟,又似天 上垂下了一根绳。晋祠在古木的荫护下,显得分外幽静、典雅。   这里的水,多、清、静、柔。在园里信步,但见这里一泓深潭,那里一条小渠。桥下有河,亭中有井,路边有溪。石间细流脉脉,如线如缕;林中碧波闪闪,如锦如缎。这些水都来自“难老泉”。泉上有亭,亭上悬挂着清代著名学者傅山写的“难老泉”三个字。这么多的水长流不息,日日夜夜发出叮叮咚咚的响声。水的清澈真令人叫绝,无论//多深的水,只要光线好,游鱼碎石, 历历可见。水的流势都不大,清清的微波,将长长的草蔓拉成一缕缕的丝,铺 在河底,挂在岸边,合着那些金鱼、青苔以及石栏的倒影,织成一条条大飘带, 穿亭绕榭,冉冉不绝。当年李白来到这里,曾赞叹说:“晋祠流水如碧玉。” 当你沿着流水去观赏那亭台楼阁时,也许会这样问:这几百间建筑怕都是在水上漂着的吧!           作品 19 号               节选自严春友《敬畏自然》人们常常把人与自然对立起来,宣称要征服自然。殊不知在大自然面前,人类永远只是一个天真幼稚的孩童,只是大自然机体上普通的一部分,正像一株小草只是她的普通一部分一样。如果说自然的智慧是大海,那么,人类的智 慧就只是大海中的一个小水滴,虽然这个水滴也能映照大海,但毕竟不是大海, 可是,人们竟然不自量力地宣称要用这滴水来代替大海。         看着人类这种狂妄的表现,大自然一定会窃笑——就像母亲面对无知的孩子那样的笑。人类的作品飞上了太空,打开了一个个微观世界,于是人类沾沾 自喜,以为揭开了大自然的秘密。可是,在自然看来,人类上下翻飞的这片巨 大空间,不过是咫尺之间而已,就如同鲲鹏看待斥一般,只是蓬蒿之间罢了。 即使从人类自身智慧发展史的角度看,人类也没有理由过分自傲:人类的知识与其祖先相比诚然有了极大的进步,似乎有嘲笑古人的资本;可是,殊不知对 于后人而言我们也是古人,一万年以后的人们也同样会嘲笑今天的我们,也许在他们看来,我们的科学观念还幼稚得很,我们的航天器在他们眼中不过是个 非常简单的//儿童玩具。 作品 20 号          节选自叶君健《看戏》舞台上的幕布拉开了,音乐奏起来了。演员们踩着音乐的拍子,以庄重而有节奏的步法走到灯光前面来了。灯光射在他们五颜六色的服装和头饰上,一片金碧辉煌的彩霞。           当女主角穆桂英以轻盈而矫健的步子出场的时候,这个平静的海面陡然动荡起来了,它上面卷起了一阵暴风雨:观众像触了电似的迅即对这位女英雄报以雷鸣般的掌声。她开始唱了。她圆润的歌喉在夜空中颤动,听起来辽远而又 切近,柔和而又铿锵。戏词像珠子似的从她的一笑一颦中,从她优雅的“水袖” 中,从她婀娜的身段中,一粒一粒地滚下来,滴在地上,溅到空中,落进每一个人的心里,引起一片深远的回音。这回音听不见,却淹没了刚才涌起的那一阵热烈的掌声。    观众像着了魔一样,忽然变得鸦雀无声。他们看得入了神。他们的感情和舞台上女主角的感情融在了一起。女主角的歌舞渐渐进入高潮。观众的情感也 渐渐进入高潮。潮在涨。没有谁能控制住它。这个一度平静下来的人海忽然又 动荡起来了。戏就在这时候要到达顶点。我们的女主角在这时候就像一朵盛开 的鲜花,观众想把这朵鲜花捧在手里,不让//它消逝。他们不约而同地从座位上立起来,像潮水一样,涌到我们这位艺术家面前。舞台已经失去了界限,整 个的剧场成了一个庞大的舞台。               我们这位艺术家是谁呢?他就是梅兰芳同志。半个世纪的舞台生涯过去了, 六十六岁的高龄,仍然能创造出这样富有朝气的美丽形象,表现出这样充沛的青春活力,这不能不说是奇迹。这奇迹的产生是必然的,因为我们拥有这样热情的观众和这样热情的艺术家。           作品 21 号 节选自严文井《莲花和樱花》十年,在历史上不过是一瞬间。只要稍加注意,人们就会发现:在这一瞬间里,各种事物都悄悄经历了自己的千变万化。 这次重新访日,我处处感到亲切和熟悉,也在许多方面发觉了日本的变化。就拿奈良的一个角落来说吧,我重游了为之感受很深的唐招提寺,在寺内各处匆匆走了一遍,庭院依旧,但意想不到还看到了一些新的东西。其中之一,就是近几年从中国移植来的“友谊之莲”。 在存放鉴真遗像的那个院子里,几株中国莲昂然挺立,翠绿的宽大荷叶正迎风而舞,显得十分愉快。开花的季节已过,荷花朵朵已变为莲蓬累累。莲子的颜色正在由青转紫,看来已经成熟了。我禁不住想:“因”已转化为“果”。           中国的莲花开在日本,日本的樱花开在中国,这不是偶然。我希望这样一种盛况延续不衰。     在这些日子里,我看到了不少多年不见的老朋友,又结识了一些新朋友。大家喜欢涉及的话题之一,就是古长安和古奈良。那还用得着问吗,朋友们缅怀过去,正是瞩望未来。瞩目于未来的人们必将获得未来。 我不例外,也希望一个美好的未来。 为了中日人民之间的友谊,我将不会浪费今后生命的每一瞬间。// 作品 22 号          节选自[俄] 屠格涅夫《麻雀》,巴金译我打猎归来,沿着花园的林阴路走着。狗跑在我前边。 突然,狗放慢脚步,蹑足潜行,好像嗅到了前边有什么野物。 我顺着林阴路望去,看见了一只嘴边还带黄色、头上生着柔毛的小麻雀。风猛烈地吹打着林阴路上的白桦树,麻雀从巢里跌落下来,呆呆地伏在地上, 孤立无援地张开两只羽毛还未丰满的小翅膀。 我的狗慢慢向它靠近。忽然,从附近一棵树上飞下一只黑胸脯的老麻雀, 像一颗石子似的落到狗的跟前。老麻雀全身倒竖着羽毛,惊恐万状,发出绝望、 凄惨的叫声,接着向露出牙齿、大张着的狗嘴扑去。 老麻雀是猛扑下来救护幼雀的。它用身体掩护着自己的幼儿          但它整个小小的身体因恐怖而战栗着,它小小的声音也变得粗暴嘶哑,它在牺牲自己!             在它看来,狗该是多么庞大的怪物啊!然而,它还是不能站在自己高高的、安全的树枝上一种比它的理智更强烈的力量,使它从那儿扑下身来。   我的狗站住了,向后退了退          看来,它也感到了这种力量。         我赶紧唤住惊慌失措的狗,然后我怀着崇敬的心情,走开了。       是啊,请不要见笑。我崇敬那只小小的、英勇的鸟儿,我崇敬它那种爱的冲动和力量。          爱,我//想,比死和死的恐惧更强大。只有依靠它,依靠这种爱,生命才能维持下去,发展下去。     作品 23 号          节选自《莫高窟》在浩瀚无垠的沙漠里,有一片美丽的绿洲,绿洲里藏着一颗闪光的珍珠。这颗珍珠就是敦煌莫高窟。它坐落在我国甘肃省敦煌市三危山和鸣沙山的怀抱中。        鸣沙山东麓是平均高度为十七米的崖壁。在一千六百多米长的崖壁上,凿有大小洞窟七百余个,形成了规模宏伟的石窟群。其中四百九十二个洞窟中, 共有彩色塑像两千一百余尊,各种壁画共四万五千多平方米。莫高窟是我国古 代无数艺术匠师留给人类的珍贵文化遗产。         莫高窟的彩塑,每一尊都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最大的有九层楼那么高, 最小的还不如一个手掌大。这些彩塑个性鲜明,神态各异。有慈眉善目的菩萨, 有威风凛凛的天王,还有强壮勇猛的力士……            莫高窟壁画的内容丰富多彩,有的是描绘古代劳动人民打猎、捕鱼、耕田、收割的情景,有的是描绘人们奏乐、舞蹈、演杂技的场面,还有的是描绘大自然的美丽风光。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飞天。壁画上的飞天,有的臂挎花篮,采 摘鲜花;有的反弹琵琶,轻拨银弦;有的倒悬身子,自天而降;有的彩带飘拂, 漫天遨游;有的舒展着双臂,翩翩起舞。看着这些精美动人的壁画,就像走进了//灿烂辉煌的艺术殿堂。    莫高窟里还有一个面积不大的洞窟——藏经洞。洞里曾藏有我国古代的各种经卷、文书、帛画、刺绣、铜像等共六万多件。由于清朝政府腐败无能,大 量珍贵的文物被外国强盗掠走。仅存的部分经卷,现在陈列于北京故宫等处。莫高窟是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这里的每一尊彩塑、每一幅壁画、每一件文物,都是中国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          作品 24 号           节选自《“能吞能吐”的森林》森林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止水旱灾害的作用非常大。据专家测算,一片十万亩面积的森林,相当于一个两百万立方米的水库,这正如农谚所说的: “山上多栽树,等于修水库。雨多它能吞,雨少它能吐。”         说起森林的功劳,那还多得很。它除了为人类提供木材及许多种生产、生活的原料之外,在维护生态环境方面也是功劳卓著,它用另一种“能吞能吐” 的特殊功能孕育了人类。因为地球在形成之初,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很高, 氧气很少,气温也高,生物是难以生存的。大约在四亿年之前,陆地才产生了森林。森林慢慢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吸收,同时吐出新鲜氧气,调节气温:这才具备了人类生存的条件,地球上才最终有了人类。         森林,是地球生态系统的主体,是大自然的总调度室,是地球的绿色之肺。森林维护地球生态环境的这种“能吞能吐”的特殊功能是其他任何物体都不能取代的。然而,由于地球上的燃烧物增多,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急剧增加,使得地球生态环境急剧恶化,主要表现为全球气候变暖,水分蒸发加快,改变了气流的循环,使气候变化加剧,从而引发热浪、飓风、暴雨、洪涝及干旱。      为了//使地球的这个“能吞能吐”的绿色之肺恢复健壮,以改善生态环境, 抑制全球变暖,减少水旱等自然灾害,我们应该大力造林、护林,使每一座荒山都绿起来。作品 25 号       节选自季羡林《清塘荷韵》中国没有人不爱荷花的。可我们楼前池塘中独独缺少荷花。每次看到或想到,总觉得是一块心病。有人从湖北来,带来了洪湖的几颗莲子,外壳呈黑色, 极硬。据说,如果埋在淤泥中,能够千年不烂。我用铁锤在莲子上砸开了一条缝,让莲芽能够破壳而出,不至永远埋在泥中。把五六颗敲破的莲子投入池塘中,下面就是听天由命了。   这样一来,我每天就多了一件工作:到池塘边上去看上几次。心里总是希望,忽然有一天,“小荷才露尖尖角”,有翠绿的莲叶长出水面。可是,事与 愿违,投下去的第一年,一直到秋凉落叶,水面上也没有出现什么东西。但是 到了第三年,却忽然出了奇迹。有一天,我忽然发现,在我投莲子的地方长出 了几个圆圆的绿叶,虽然颜色极惹人喜爱,但是却细弱单薄,可怜兮兮地平卧 在水面上,像水浮莲的叶子一样。          真正的奇迹出现在第四年上。到了一般荷花长叶的时候,在去年飘浮着五六个叶片的地方,一夜之间,突然长出了一大片绿叶,叶片扩张的速度,范围 的扩大,都是惊人地快。几天之内,池塘内不小一部分,已经全为绿叶所覆盖。 而且原来平卧在水面上的像是水浮莲一样的//叶片,不知道是从哪里聚集来了力量,有一些竟然跃出了水面,长成了亭亭的荷叶。这样一来,我心中的疑云一扫而光:池塘中生长的真正是洪湖莲花的子孙了。我心中狂喜,这几年总算是没有白等。              作品 26 号           节选自叶圣陶《驱遣我们的想象》在原始社会里,文字还没有创造出来,却先有了歌谣一类的东西。这也就是文艺。 文字创造出来以后,人就用它把所见所闻所想所感的一切记录下来。一首歌谣,不但口头唱,还要刻呀,漆呀,把它保留在什么东西上。这样,文艺和 文字就并了家。 后来纸和笔普遍地使用了,而且发明了印刷术。凡是需要记录下来的东西, 要多少份就可以有多少份。于是所谓文艺,从外表说,就是一篇稿子,一部书, 就是许多文字的集合体。 文字是一道桥梁,通过了这一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不但会面,并且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 就作者的方面说,文艺的创作决不是随便取许多文字来集合在一起。作者着手创作,必然对于人生先有所见,先有所感。他把这些所见所感写出来,不 作抽象的分析,而作具体的描写,不作刻板的记载,而作想象的安排。他准备 写的不是普通的论说文、记叙文;他准备写的是文艺。他动手写,不但选择那 些最适当的文字,让它们集合起来,还要审查那些写下来的文字,看有没有应 当修改或是增减的。总之,作者想做到的是:写下来的文字正好传达出他的所 见所感。   就读者的//方面说,读者看到的是写在纸面或者印在纸面的文字,但是看到文字并不是他们的目的。他们要通过文字去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           作品 27 号           节选自吕叔湘《人类的语言》语言,也就是说话,好像是极其稀松平常的事儿。可是仔细想想,实在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正是因为说话跟吃饭、走路一样的平常,人们才不去想它 究竟是怎么回事儿。其实这三件事儿都是极不平常的,都是使人类不同于别的 动物的特征。 记得在小学里读书的时候,班上有一位“能文”的大师兄,在一篇作文的开头写下这么两句:“鹦鹉能言,不离于禽;猩猩能言,不离于兽。”我们看了都非常佩服。后来知道这两句是有来历的,只是字句有些出入。又过了若干 年,才知道这两句话都有问题。鹦鹉能学人说话,可只是作为现成的公式来说, 不会加以变化。只有人们说话是从具体情况出发,情况一变,话也跟着变。   西方学者拿黑猩猩做实验,它们能学会极其有限的一点儿符号语言,可是学不会把它变成有声语言。人类语言之所以能够“随机应变”,在于一方面能 把语音分析成若干音素,又把这些音素组合成音节,再把音节连缀起来。另一方面,又能分析外界事物及其变化,形成无数的“意念”,一一配以语音,然后综合运用,表达各种复杂的意思。一句话,人类语言的特点就在于能用变化 无穷的语音,表达变化无穷的//意义。这是任何其他动物办不到的。           作品 28 号           节选自林夕《人生如下棋》父亲喜欢下象棋。那一年,我大学回家度假,父亲教我下棋。        我们俩摆好棋,父亲让我先走三步,可不到三分钟,三下五除二,我的兵将损失大半,棋盘上空荡荡的,只剩下老帅、士和一车两卒在孤军奋战。我还不肯罢休,可是已无力回天,眼睁睁看着父亲“将军”,我输了。     我不服气,摆棋再下。几次交锋,基本上都是不到十分钟我就败下阵来。我不禁有些泄气。父亲对我说:“你初学下棋,输是正常的。但是你要知道输 在什么地方;否则,你就是再下上十年,也还是输。”          “我知道,输在棋艺上。我技术上不如你,没经验。” “这只是次要因素,不是最重要的。”“那最重要的是什么?”我奇怪地问。        “最重要的是你的心态不对。你不珍惜你的棋子。”“怎么不珍惜呀?我每走一步,都想半天。”我不服气地说。“那是后来,开始你是这样吗?我给你计算过,你三分之二的棋子是在前三分之一的时间内丢失的。这期间你走棋不假思索,拿起来就走,失了也不觉 得可惜。因为你觉得棋子很多,失一两个不算什么。”我看看父亲,不好意思地低下头。“后三分之二的时间,你又犯了相反的 错误:对棋子过于珍惜,每走一步,都思前想后,患得患失,一个棋也不想失,//结果一个一个都失去了。”作品 29 号节选自刘延《十渡游趣》仲夏,朋友相邀游十渡。在城里住久了,一旦进入山水之间,竟有一种生命复苏的快感。下车后,我们舍弃了大路,挑选了一条半隐半现在庄稼地里的小径,弯弯绕绕地来到了十渡渡口。夕阳下的拒马河慷慨地撒出一片散金碎玉,对我们表示欢迎。岸边山崖上刀斧痕犹存的崎岖小道,高低凸凹,虽没有“难于上青天”的险恶,却也有踏空了滚到拒马河洗澡的风险。狭窄处只能手扶岩石贴壁而行。当“东坡草堂”几个红漆大字赫然出现在前方岩壁时,一座镶嵌在岩崖间的石砌茅草屋同时跃进眼底。草屋被几级石梯托得高高的,屋下俯瞰着一湾河水, 屋前顺山势辟出了一片空地,算是院落吧!右侧有一小小的蘑菇形的凉亭,内 设石桌石凳,亭顶褐黄色的茅草像流苏般向下垂泻,把现实和童话串成了一体。 草屋的构思者最精彩的一笔,是设在院落边沿的柴门和篱笆,走近这儿,便有了“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的意思。当我们重登凉亭时,远处的蝙蝠山已在夜色下化为剪影,好像就要展翅扑来。拒马河趁人们看不清它的容貌时豁开了嗓门儿韵味十足地唱呢!偶有不安分的小鱼儿和青蛙蹦跳//成声,像是为了强化这夜曲的节奏。此时,只觉世间唯有水声和我,就连偶尔从远处赶来歇脚的晚风,也悄无声息。当我渐渐被夜的凝重与深邃所融蚀,一缕新的思绪涌动时,对岸沙滩上燃起了篝火,那鲜亮的火光,使夜色有了躁动感。篝火四周,人影绰约,如歌似 舞。朋友说,那是北京的大学生们,结伴来这儿度周末的。遥望那明灭无定的 火光,想象着篝火映照的青春年华,也是一种意想不到的乐趣。作品 30 号           节选自张宇生《世界民居奇葩》

在闽西南和粤东北的崇山峻岭中,点缀着数以千计的圆形围屋或土楼,这就是被誉为“世界民居奇葩”的客家民居。

客家人是古代从中原繁盛的地区迁到南方的。他们的居住地大多在偏僻、边远的山区,为了防备盗匪的骚扰和当地人的排挤,便建造了营垒式住宅,在土中掺石灰,用糯米饭、鸡蛋清作黏合剂,以竹片、木条作筋骨,夯筑起墙厚 一米,高十五米以上的土楼。它们大多为三至六层楼,一百至二百多间房屋如 橘瓣状排列,布局均匀,宏伟壮观。大部分土楼有两三百年甚至五六百年的历 史,经受无数次地震撼动、风雨侵蚀以及炮火攻击而安然无恙,显示了传统建 筑文化的魅力。              客家先民崇尚圆形,认为圆是吉祥、幸福和安宁的象征。土楼围成圆形的房屋均按八卦布局排列,卦与卦之间设有防火墙,整齐划一。 客家人在治家、处事、待人、立身等方面,无不体现出明显的文化特征。比如,许多房屋大门上刻着这样的正楷对联:“承前祖德勤和俭,启后子孙读与耕”,表现了先辈希望子孙和睦相处、勤俭持家的愿望。楼内房间大小一模一样,他们不分贫富、贵贱,每户人家平等地分到底层至高层各//一间房。各 层房屋的用途惊人地统一,底层是厨房兼饭堂,二层当贮仓,三层以上作卧室, 两三百人聚居一楼,秩序井然,毫不混乱。土楼内所保留的民俗文化,让人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厚久远。           作品 31 号节选自叶圣陶《苏州园林》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好像故意避免似的。东边 有了一个亭子或者一道回廊,西边决不会来一个同样的亭子或者一道同样的回 廊。这是为什么?我想,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 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             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               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全在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 才能使游览者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          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有些园林池沼宽敞,就把池沼作为全园的中心, 其他景物配合着布置。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假如安排两座以上的桥梁,那就一座一个样,决不雷同。          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还在那儿布置几块玲珑的石头,或者种些花草。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 画的效果。池沼里养着金鱼或各色鲤鱼,夏秋季节荷花或睡莲开//放,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                 作品 32 号 节选自杨朔《泰山极顶》泰山极顶看日出,历来被描绘成十分壮观的奇景。有人说:登泰山而看不到日出,就像一出大戏没有戏眼,味儿终究有点寡淡。 我去爬山那天,正赶上个难得的好天,万里长空,云彩丝儿都不见。素常烟雾腾腾的山头,显得眉目分明。同伴们都欣喜地说:“明天早晨准可以看见日出了。”我也是抱着这种想头,爬上山去。 一路从山脚往上爬,细看山景,我觉得挂在眼前的不是五岳独尊的泰山, 却像一幅规模惊人的青绿山水画,从下面倒展开来。在画卷中最先露出的是山 根底那座明朝建筑岱宗坊,慢慢地便现出王母池、斗母宫、经石峪。山是一层 比一层深,一叠比一叠奇,层层叠叠,不知还会有多深多奇。万山丛中,时而 点染着极其工细的人物。王母池旁的吕祖殿里有不少尊明塑,塑着吕洞宾等一 些人,姿态神情是那样有生气,你看了,不禁会脱口赞叹说:“活啦。”        画卷继续展开,绿阴森森的柏洞露面不太久,便来到对松山。两面奇峰对峙着,满山峰都是奇形怪状的老松,年纪怕都有上千岁了,颜色竟那么浓,浓得好像要流下来似的。来到这儿,你不妨权当一次画里的写意人物,坐在路旁的对松亭里,看看山色,听听流//水和松涛。               一时间,我又觉得自己不仅是在看画卷,却又像是在零零乱乱翻着一卷历史稿本。                             作品 33 号          节选自杨利伟《天地九重》在太空的黑幕上,地球就像站在宇宙舞台中央那位最美的大明星,浑身散发出夺人心魄的彩色的、明亮的光芒,她披着浅蓝色的纱裙和白色的飘带,如同天上的仙女缓缓飞行。          地理知识告诉我,地球上大部分地区覆盖着海洋,我果然看到了大片蔚蓝色的海水,浩瀚的海洋骄傲地披露着广阔壮观的全貌,我还看到了黄绿相间的 陆地,连绵的山脉纵横其间;我看到我们平时所说的天空,大气层中飘浮着片 片雪白的云彩,那么轻柔,那么曼妙,在阳光普照下,仿佛贴在地面上一样。 海洋、陆地、白云,它们呈现在飞船下面,缓缓驶来,又缓缓离去。       我知道自己还是在轨道上飞行,并没有完全脱离地球的怀抱,冲向宇宙的深处,然而这也足以让我震撼了,我并不能看清宇宙中众多的星球,因为实际上它们离我们的距离非常遥远,很多都是以光年计算。正因为如此,我觉得宇宙的广袤真实地摆在我的眼前,即便作为中华民族第一个飞天的人我已经跑到 离地球表面四百公里的空间,可以称为太空人了,但是实际上在浩瀚的宇宙面 前,我仅像一粒尘埃。               虽然独自在太空飞行,但我想到了此刻千万//中国人翘首以待,我不是一个人在飞,我是代表所有中国人,甚至人类来到了太空。我看到的一切证明了中国航天技术的成功,我认为我的心情一定要表达一下,就拿出太空笔,在工作日志背面写了一句话:“为了人类的和平与进步,中国人来到太空了。”以此来表达一个中国人的骄傲和自豪。     作品 34 号节选自魏巍《我的老师》最使我难忘的,是我小学时候的女教师蔡芸芝先生。           现在回想起来,她那时有十八九岁。右嘴角边有榆钱大小一块黑痣。在我的记忆里,她是一个温柔和美丽的人。           她从来不打骂我们。仅仅有一次,她的教鞭好像要落下来,我用石板一迎, 教鞭轻轻地敲在石板边上,大伙笑了,她也笑了。我用儿童的狡猾的眼光察觉, 她爱我们,并没有存心要打的意思。孩子们是多么善于观察这一点啊。        在课外的时候,她教我们跳舞,我现在还记得她把我扮成女孩子表演跳舞的情景。         在假日里,她把我们带到她的家里和女朋友的家里。在她的女朋友的园子里,她还让我们观察蜜蜂;也是在那时候,我认识了蜂王,并且平生第一次吃 了蜂蜜。她爱诗,并且爱用歌唱的音调教我们读诗。直到现在我还记得她读诗的音调,还能背诵她教我们的诗:           圆天盖着大海, 黑水托着孤舟, 远看不见山,  那天边只有云头, 也看不见树,那水上只有海鸥…… 今天想来,她对我的接近文学和爱好文学,是有着多么有益的影响! 像这样的教师,我们怎么会不喜欢她,怎么会不愿意和她亲近呢?我们见了她不由得就围上去。即使她写字的时候,我//们也默默地看着她,连她握铅笔的姿势都急于模仿。           作品 35 号        节选自汪国真《我喜欢出发》我喜欢出发。        凡是到达了的地方,都属于昨天。哪怕那山再青,那水再秀,那风再温柔。太深的流连便成了一种羁绊,绊住的不仅有双脚,还有未来。           怎么能不喜欢出发呢?没见过大山的巍峨,真是遗憾;见了大山的巍峨没见过大海的浩瀚,仍然遗憾;见了大海的浩瀚没见过大漠的广袤,依旧遗憾; 见了大漠的广袤没见过森林的神秘,还是遗憾。世界上有不绝的风景,我有不 老的心情。           我自然知道,大山有坎坷,大海有浪涛,大漠有风沙,森林有猛兽。即便这样,我依然喜欢。               打破生活的平静便是另一番景致,一种属于年轻的景致。真庆幸,我还没有老。即便真老了又怎么样,不是有句话叫老当益壮吗?     于是,我还想从大山那里学习深刻,我还想从大海那里学习勇敢,我还想从大漠那里学习沉着,我还想从森林那里学习机敏。我想学着品味一种缤纷的 人生。          人能走多远?这话不是要问两脚而是要问志向。人能攀多高?这事不是要问双手而是要问意志。于是,我想用青春的热血给自己树起一个高远的目标。不仅是为了争取一种光荣,更是为了追求一种境界。目标实现了,便是光荣; 目标实现不了,人生也会因//这一路风雨跋涉变得丰富而充实;在我看来,这就是不虚此生。    是的,我喜欢出发,愿你也喜欢。 作品 36 号          节选自陈醉云《乡下人家》乡下人家总爱在屋前搭一瓜架,或种南瓜,或种丝瓜,让那些瓜藤攀上棚架,爬上屋檐。当花儿落了的时候,藤上便结出了青的、红的瓜,它们一个个 挂在房前,衬着那长长的藤,绿绿的叶。青、红的瓜,碧绿的藤和叶,构成了 一道别有风趣的装饰,比那高楼门前蹲着一对石狮子或是竖着两根大旗杆,可爱多了。          有些人家,还在门前的场地上种几株花,芍药,凤仙,鸡冠花,大丽菊, 它们依着时令,顺序开放,朴素中带着几分华丽,显出一派独特的农家风光。还有些人家,在屋后种几十枝竹,绿的叶,青的竿,投下一片浓浓的绿荫。几 场春雨过后,到那里走走,你常常会看见许多鲜嫩的笋,成群地从土里探出头 来。     鸡,乡下人家照例总要养几只的。从他们的房前屋后走过,你肯定会瞧见一只母鸡,率领一群小鸡,在竹林中觅食;或是瞧见耸着尾巴的雄鸡,在场地上大踏步地走来走去。               他们的屋后倘若有一条小河,那么在石桥旁边,在绿树荫下,你会见到一群鸭子游戏水中,不时地把头扎到水下去觅食。即使附近的石头上有妇女在捣 衣,它们也从不吃惊。           若是在夏天的傍晚出去散步,你常常会瞧见乡下人家吃晚饭//的情景。他们把桌椅饭菜搬到门前,天高地阔地吃起来。天边的红霞,向晚的微风,头上 飞过的归巢的鸟儿,都是他们的好友。它们和乡下人家一起,绘成了一幅自然、 和谐的田园风景画。           作品 37 号           节选自巴金《鸟的天堂》我们的船渐渐地逼近榕树了。我有机会看清它的真面目:是一棵大树,有数不清的丫枝,枝上又生根,有许多根一直垂到地上,伸进泥土里。一部分树枝垂到水面,从远处看,就像一棵大树斜躺在水面上一样。           现在正是枝繁叶茂的时节。这棵榕树好像在把它的全部生命力展示给我们看。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的上面,不留一点儿缝隙。翠绿的颜色明 亮地在我们的眼前闪耀,似乎每一片树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这美丽 的南国的树!              船在树下泊了片刻,岸上很湿,我们没有上去。朋友说这里是“鸟的天堂”,有许多鸟在这棵树上做窝,农民不许人去捉它们。我仿佛听见几只鸟扑翅的声音,但是等到我的眼睛注意地看那里时,我却看不见一只鸟的影子。只有无数的树根立在地上,像许多根木桩。地是湿的,大概涨潮时河水常常冲上 岸去。“鸟的天堂”里没有一只鸟,我这样想到。船开了,一个朋友拨着船, 缓缓地流到河中间去。     第二天,我们划着船到一个朋友的家乡去,就是那个有山有塔的地方。从学校出发,我们又经过那“鸟的天堂”。 这一次是在早晨,阳光照在水面上,也照在树梢上。一切都//显得非常光明。我们的船也在树下泊了片刻。 起初四周围非常清静。后来忽然起了一声鸟叫。我们把手一拍,便看见一只大鸟飞了起来,接着又看见第二只,第三只。我们继续拍掌,很快地这个树 林就变得很热闹了。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大的,小的,花的,黑的, 有的站在枝上叫,有的飞起来,在扑翅膀。       作品 38 号          节选自《夜间飞行的秘密》两百多年前,科学家做了一次实验。他们在一间屋子里横七竖八地拉了许多绳子,绳子上系着许多铃铛,然后把蝙蝠的眼睛蒙上,让它在屋子里飞。蝙蝠飞了几个钟头,铃铛一个也没响,那么多的绳子,它一根也没碰着。         科学家又做了两次实验:一次把蝙蝠的耳朵塞上,一次把蝙蝠的嘴封住, 让它在屋子里飞。蝙蝠就像没头苍蝇似的到处乱撞,挂在绳子上的铃铛响个不停。           三次实验的结果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而是靠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后来,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终于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它一 边飞,一边从嘴里发出超声波。而这种声音,人的耳朵是听不见的,蝙蝠的耳 朵却能听见。超声波向前传播时,遇到障碍物就反射回来,传到蝙蝠的耳朵里, 它就立刻改变飞行的方向。               知道蝙蝠在夜里如何飞行,你猜到飞机夜间飞行的秘密了吗?现代飞机上安装了雷达,雷达的工作原理与蝙蝠探路类似。雷达通过天线发出无线电波, 无线电波遇到障碍物就反射回来,被雷达接收到,显示在荧光屏上。从雷达的 荧光屏上,驾驶员能够清楚地看到前方有没有障碍物,所//以飞机飞行就更安全了。      作品 39 号           节选自滕明道《一幅名扬中外的画》北宋时候,有位画家叫张择端。他画了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清明上河图》。这幅画长五百二十八厘米,高二十四点八厘米,画的是北宋都城汴梁热闹的场面。这幅画已经有八百多年的历史了,现在还完整地保存在北京的故宫博物院里。           张择端画这幅画的时候,下了很大的功夫。光是画上的人物,就有五百多个:有从乡下来的农民,有撑船的船工,有做各种买卖的生意人,有留着长胡 子的道士,有走江湖的医生,有摆小摊的摊贩,有官吏和读书人,三百六十行, 哪一行的人都画在上面了。           画上的街市可热闹了。街上有挂着各种招牌的店铺、作坊、酒楼、茶馆, 走在街上的,是来来往往、形态各异的人:有的骑着马,有的挑着担,有的赶 着毛驴,有的推着独轮车,有的悠闲地在街上溜达。画面上的这些人,有的不 到一寸,有的甚至只有黄豆那么大。别看画上的人小,每个人在干什么,都能 看得清清楚楚。               最有意思的是桥北头的情景:一个人骑着马,正往桥下走。因为人太多, 眼看就要碰上对面来的一乘轿子。就在这个紧急时刻,那个牧马人一下子拽住 了马笼头,这才没碰上那乘轿子。不过,这么一来,倒把马右边的//两头小毛驴吓得又踢又跳。站在桥栏杆边欣赏风景的人,被小毛驴惊扰了,连忙回过头 来赶小毛驴。你看,张择端画的画,是多么传神啊!               《清明上河图》使我们看到了八百年以前的古都风貌,看到了当时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场景。          作品 40 号          节选自刘畅《一粒种子造福世界》二〇〇〇年,中国第一个以科学家名字命名的股票“隆平高科”上市。八年后,名誉董事长袁隆平所持有的股份以市值计算已经过亿。从此,袁隆平又 多了个“首富科学家”的名号。而他身边的学生和工作人员,却很难把这位老 人和“富翁”联系起来。 “他哪里有富人的样子。”袁隆平的学生们笑着议论。在学生们的印象里, 袁老师永远黑黑瘦瘦,穿一件软塌塌的衬衣。在一次会议上,袁隆平坦言: “不错,我身价二〇〇八年就一千零八亿了,可我真的有那么多钱吗?没有。我现在就是靠每个月六千多元的工资生活,已经很满足了。我今天穿的衣服就五十块钱,但我喜欢的还是昨天穿的那件十五块钱的衬衫,穿着很精神。”袁隆平认为,“一个人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如果老想着享受,哪有心思搞科研?搞科学研究就是要淡泊名利,踏实做人”。在工作人员眼中,袁隆平其实就是一位身板硬朗的“人民农学家”,“老人下田从不要人搀扶,拿起套鞋,脚一蹬就走”。袁隆平说:“我有八十岁的 年龄,五十多岁的身体,三十多岁的心态,二十多岁的肌肉弹性。”袁隆平的 业余生活非常丰富,钓鱼、打排球、听音乐……他说,就是喜欢这些//不花钱的平民项目。    二〇一〇年九月,袁隆平度过了他的八十岁生日。当时,他许了个愿:到九十岁时,要实现亩产一千公斤!如果全球百分之五十的稻田种植杂交水稻, 每年可增产一点五亿吨粮食,可多养活四亿到五亿人口。    作品 41 号         节选自袁鹰《颐和园》北京的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一眼望不到头。这条长廊有七百多米长,分成二百七十三间。每一间的 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 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花又开了。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上吹来,使人神清气爽。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抬头一看,一座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耸立在半山腰上,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光。那就是佛香阁。下面的一排排金碧 辉煌的宫殿,就是排云殿。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葱郁的树丛,掩映着黄的绿的琉璃瓦屋顶和朱红的宫墙。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 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 痕迹。向东远眺,隐隐约约可以望见几座古老的城楼和城里的白塔。 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昆明湖围着长长的堤岸,堤上有好几座式样不同的石桥,两岸栽着数不清的垂柳。湖中心有个小岛,远远望去,岛上一片 葱绿,树丛中露出宫殿的一角。//游人走过长长的石桥,就可以去小岛上玩。这座石桥有十七个桥洞,叫十七孔桥。桥栏杆上有上百根石柱,柱子上都雕刻 着小狮子。这么多的狮子,姿态不一,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     颐和园到处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希望你有机会去细细游赏。   作品 42 号          节选自冰心《忆读书》一谈到读书,我的话就多了!          我自从会认字后不到几年,就开始读书。倒不是四岁时读母亲给我的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国文教科书第一册的“天、地、日、月、山、水、土、木”以后 的那几册,而是七岁时开始自己读的“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的《三国演义》。那时,我的舅父杨子敬先生每天晚饭后必给我们几个表兄妹讲一段《三国演义》,我听得津津有味,什么“宴桃园豪杰三结义,斩黄巾英雄首立功”, 真是好听极了。但是他讲了半个钟头,就停下去干他的公事了。我只好带着对于故事下文的无限悬念,在母亲的催促下,含泪上床。          此后,我决定咬了牙,拿起一本《三国演义》来,自己一知半解地读了下 去,居然越看越懂,虽然字音都读得不对,比如把“凯”念作“岂”,把“诸” 念作“者”之类,因为我只学过那个字一半部分。谈到《三国演义》,我第一次读到关羽死了,哭了一场,把书丢下了。第二次再读到诸葛亮死了,又哭了一场,又把书丢下了,最后忘了是什么时候才 把全书读到“分久必合”的结局。这时我同时还看了母亲针线笸箩里常放着的那几本《聊斋志异》,聊斋故事是短篇的,可以随时拿起放下,又是文言的,这对于我的//作文课很有帮助, 因为老师曾在我的作文本上批着“柳州风骨,长吉清才”的句子,其实我那时还没有读过柳宗元和李贺的文章,只因那时的作文,都是用文言写的。    书看多了,从中也得到一个体会,物怕比,人怕比,书也怕比,“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因此,某年的六一国际儿童节,有个儿童刊物要我给儿童写几句指导读书的话,我只写了九个字,就是:        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      作品 43 号          节选自《阅读大地的徐霞客》徐霞客是明朝末年的一位奇人。他用双脚,一步一步地走遍了半个中国大陆,游览过许多名山大川,经历过许多奇人异事。他把游历的观察和研究记录下来,写成了《徐霞客游记》这本千古奇书。当时的读书人,都忙着追求科举功名,抱着“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的观念,埋头于经书之中。徐霞客却卓尔不群,醉心于古今史籍及地 志、山海图经的收集和研读。他发现此类书籍很少,记述简略且多有相互矛盾 之处,于是他立下雄心壮志,要走遍天下,亲自考察。此后三十多年,他与长风为伍,云雾为伴,行程九万里,历尽千辛万苦, 获得了大量第一手考察资料。徐霞客日间攀险峰,涉危涧,晚上就是再疲劳, 也一定录下当日见闻。即使荒野露宿,栖身洞穴,也要“燃松拾穗,走笔为记”。徐霞客的时代,没有火车,没有汽车,没有飞机,他所去的许多地方连道路都没有,加上明朝末年治安不好,盗匪横行,长途旅行是非常艰苦又非常危 险的事。   有一次,他和三个同伴到西南地区,沿路考察石灰岩地形和长江源流。走 了二十天,一个同伴难耐旅途劳顿,不辞而别。到了衡阳附近又遭遇土匪抢劫, 财物尽失,还险//些被杀害。好不容易到了南宁,另一个同伴不幸病死,徐霞客忍痛继续西行。到了大理,最后一个同伴也因为吃不了苦,偷偷地走了,还带走了他仅存的行囊。但是,他还是坚持目标,继续他的研究工作,最后找到了答案,推翻历史上的错误,证明长江的源流不是岷江而是金沙江。          作品 44 号节选自《纸的发明》造纸术的发明,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早在几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创造了文字。可那时候还没有纸,要记录一 件事情,就用刀把文字刻在龟甲和兽骨上,或者把文字铸刻在青铜器上。后来, 人们又把文字写在竹片和木片上。这些竹片、木片用绳子穿起来,就成了一册书。但是,这种书很笨重,阅读、携带、保存都很不方便。古时候用“学富五车”形容一个人学问高,是因为书多的时候需要用车来拉。再后来,有了蚕丝织成的帛,就可以在帛上写字了。帛比竹片、木片轻便,但是价钱太贵,只有少数人能用,不能普及。人们用蚕茧制作丝绵时发现,盛放蚕茧的篾席上,会留下一层薄片,可用于书写。考古学家发现,在两千多年前的西汉时代,人们已经懂得了用麻来造 纸。但麻纸比较粗糙,不便书写。大约在一千九百年前的东汉时代,有个叫蔡伦的人,吸收了人们长期积累的经验,改进了造纸术。他把树皮、麻头、稻草、破布等原料剪碎或切断,浸 在水里捣烂成浆;再把浆捞出来晒干,就成了一种既轻便又好用的纸。用这种方法造的纸,原料容易得到,可以大量制造,价格又便宜,能满足多数人的需 要,所//以这种造纸方法就传承下来了。    我国的造纸术首先传到邻近的朝鲜半岛和日本,后来又传到阿拉伯世界和欧洲,极大地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发展,影响了全世界。作品 45 号          节选自《中国的宝岛——台湾》中国的第一大岛、台湾省的主岛台湾,位于中国大陆架的东南方,地处东海和南海之间,隔着台湾海峡和大陆相望。天气晴朗的时候,站在福建沿海较 高的地方,就可以隐隐约约地望见岛上的高山和云朵。台湾岛形状狭长,从东到西,最宽处只有一百四十多公里;由南至北,最长的地方约有三百九十多公里。地形像一个纺织用的梭子。台湾岛上的山脉纵贯南北,中间的中央山脉犹如全岛的脊梁。西部为海拔 近四千米的玉山山脉,是中国东部的最高峰。全岛约有三分之一的地方是平地, 其余为山地。岛内有缎带般的瀑布,蓝宝石似的湖泊,四季常青的森林和果园, 自然景色十分优美。西南部的阿里山和日月潭,台北市郊的大屯山风景区,都是闻名世界的游览胜地。台湾岛地处热带和温带之间,四面环海,雨水充足,气温受到海洋的调剂, 冬暖夏凉,四季如春,这给水稻和果木生长提供了优越的条件。水稻、甘蔗、樟脑是台湾的“三宝”。岛上还盛产鲜果和鱼虾。台湾岛还是一个闻名世界的“蝴蝶王国”。岛上的蝴蝶共有四百多个品种, 其中有不少是世界稀有的珍贵品种。岛上还有不少鸟语花香的蝴//蝶谷,岛上居民利用蝴蝶制作的标本和艺术品,远销许多国家。 作品 46 号              节选自(香港)小思《中国的牛》对于中国的牛,我有着一种特别尊敬的感情。留给我印象最深的,要算在田垄上的一次“相遇”。一群朋友郊游,我领头在狭窄的阡陌上走,怎料迎面来了几头耕牛,狭道 容不下人和牛,终有一方要让路。它们还没有走近,我们已经预计斗不过畜牲, 恐怕难免踩到田地泥水里,弄得鞋袜又泥又湿了。正踟蹰的时候,带头的一头 牛,在离我们不远的地方停下来,抬起头看看,稍迟疑一下,就自动走下田去。 一队耕牛,全跟着它离开阡陌,从我们身边经过。我们都呆了,回过头来,看着深褐色的牛队,在路的尽头消失,忽然觉得自己受了很大的恩惠。中国的牛,永远沉默地为人做着沉重的工作。在大地上,在晨光或烈日下, 它拖着沉重的犁,低头一步又一步,拖出了身后一列又一列松土,好让人们下种。等到满地金黄或农闲时候,它可能还得担当搬运负重的工作;或终日绕着石磨,朝同一方向,走不计程的路。          在它沉默的劳动中,人便得到应得的收成。那时候,也许,它可以松一肩重担,站在树下,吃几口嫩草。偶尔摇摇尾巴,摆摆耳朵,赶走飞附身上的苍蝇,已经算是它最闲适的生活了。   中国的牛,没有成群奔跑的习//惯,永远沉沉实实的,默默地工作,平心静气。这就是中国的牛!作品 47 号节选自茅以升《中国的石拱桥》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古代神话里说,雨后彩虹是“人间天上的桥”, 通过彩虹就能上天。我国的诗人爱把拱桥比作虹, 说拱桥是“卧虹”“飞虹”,把水上拱桥形容为“长虹卧波”。我国的石拱桥有悠久的历史。《水经注》里提到的“旅人桥”,大约建成于公元二八二年,可能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了。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 有。这些桥大小不一,形式多样,有许多是惊人的杰作。其中最著名的当推河 北省赵县的赵州桥。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五十点八二米。桥的设计完全合乎科学原理,施工技术更是巧妙绝伦。全桥只有一个大拱,长达三十七点四米,在当时可算是世界上最长的石拱。桥洞不是普通半圆形,而是像一张弓,因而大拱上面的道路 没有陡坡,便于车马上下。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这个创造性的设计, 不但节约了石料,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而且在河水暴涨的时候,还可以增加桥洞的过水量,减轻洪水对桥身的冲击。同时,拱上加拱,桥身也更美观。大拱由二十八道拱圈拼成,就像这么多同样形状的弓合拢在一起,做成一个弧形的桥洞。每道拱圈都能独立支撑上面的重量,一道坏了,其//他各道不致受到影响。全桥结构匀称,和四周景色配合得十分和谐;桥上的石栏石板也雕刻得古朴美观。赵州桥高度的技术水平和不朽的艺术价值,充分显示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作品 48 号          节选自老舍《“住”的梦》不管我的梦想能否成为事实,说出来总是好玩儿的:春天,我将要住在杭州。二十年前,旧历的二月初,在西湖我看见了嫩柳与菜花,碧浪与翠竹。由我看到的那点儿春光,已经可以断定,杭州的春天必定会教人整天生活在诗与图画之中。所以,春天我的家应当是在杭州。    夏天,我想青城山应当算作最理想的地方。在那里,我虽然只住过十天, 可是它的幽静已拴住了我的心灵。在我所看见过的山水中,只有这里没有使我失望。到处都是绿,目之所及,那片淡而光润的绿色都在轻轻地颤动,仿佛要流入空中与心中似的。这个绿色会像音乐,涤清了心中的万虑。秋天一定要住北平。天堂是什么样子,我不知道,但是从我的生活经验去判断,北平之秋便是天堂。论天气,不冷不热。论吃的,苹果、梨、柿子、枣 儿、葡萄,每样都有若干种。论花草,菊花种类之多,花式之奇,可以甲天下。 西山有红叶可见,北海可以划船——虽然荷花已残,荷叶可还有一片清香。衣食住行,在北平的秋天,是没有一项不使人满意的。冬天,我还没有打好主意,成都或者相当地合适,虽然并不怎样和暖,可是为了水仙,素心腊梅,各色的茶花,仿佛就受一点儿寒//冷,也颇值得去了。 昆明的花也多,而且天气比成都好,可是旧书铺与精美而便宜的小吃远不及成都那么多。好吧,就暂这么规定:冬天不住成都便住昆明吧。作品 49 号          节选自宋元明《走下领奖台,一切从零开始》在北京市东城区著名的天坛公园东侧,有一片占地面积近二十万平方米的 建筑区域,大大小小的十余栋训练馆坐落其间。这里就是国家体育总局训练局。 许多我们耳熟能详的中国体育明星都曾在这里挥汗如雨,刻苦练习。  中国女排的一天就是在这里开始的。清晨八点钟,女排队员们早已集合完毕,准备开始一天的训练。主教练郎平坐在场外长椅上,目不转睛地注视着跟随助理教练们做热身运动的队员们, 她身边的座位上则横七竖八地堆放着女排姑娘们的各式用品:水、护具、背包,以及各种外行人叫不出名字的东西。不远的墙上悬挂着一面鲜艳的国旗,国旗两侧是“顽强拼搏”和“为国争光”两条红底黄字的横幅,格外醒目。   “走下领奖台,一切从零开始”十一个大字,和国旗遥遥相望,姑娘们训练之余偶尔一瞥就能看到。只要进入这个训练馆,过去的鲜花、掌声与荣耀皆成为历史,所有人都只是最普通的女排队员。曾经的辉煌、骄傲、胜利,在踏 入这间场馆的瞬间全部归零。踢球跑、垫球跑、夹球跑, 这些对普通人而言和杂技差不多//的项目是女排队员们必须熟练掌握的基本技能。接下来的任务是小比赛。郎平将队员们分为几组,每一组由一名教练监督,最快完成任务的小组会得到一面小红旗。看着这些年轻的姑娘们在自己的眼前来来去去,郎平的思绪常飘回到三十多年前。那时风华正茂的她是中国女排的主攻手,她和队友们也曾在这间训练 馆里夜以继日地并肩备战。三十多年来,这间训练馆从内到外都发生了很大的 变化:原本粗糙的地面变成了光滑的地板,训练用的仪器越来越先进,中国女排的团队中甚至还出现了几张陌生的外国面孔    但时光荏苒,不变的是这支队伍对排球的热爱和“顽强拼搏,为国争光”的初心。作品 50 号

节选自林光如《最糟糕的发明》在一次名人访问中,被问及上个世纪最重要的发明是什么时,有人说是电

脑,有人说是汽车,等等。但新加坡的一位知名人士却说是冷气机。他解释, 如果没有冷气,热带地区如东南亚国家,就不可能有很高的生产力,就不可能达到今天的生活水准。他的回答实事求是,有理有据。看了上述报道,我突发奇想:为什么没有记者问:“二十世纪最糟糕的发明是什么?”其实二〇〇二年十月中旬,英国的一家报纸就评出了“人类最糟 糕的发明”。获此“殊荣”的,就是人们每天大量使用的塑料袋。诞生于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的塑料袋,其家族包括用塑料制成的快餐饭盒、包装纸、餐用杯盘、饮料瓶、酸奶杯、雪糕杯等。这些废弃物形成的垃圾,数 量多、体积大、重量轻、不降解,给治理工作带来很多技术难题和社会问题。         比如,散落在田间、路边及草丛中的塑料餐盒,一旦被牲畜吞食,就会危及健康甚至导致死亡。填埋废弃塑料袋、塑料餐盒的土地,不能生长庄稼和树 木,造成土地板结,而焚烧处理这些塑料垃圾,则会释放出多种化学有毒气体, 其中一种称为二英的化合物,毒性极大。此外,在生产塑料袋、塑料餐盒的过//程中使用的氟利昂,对人体免疫系统和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也极为严重。 

 



上一篇:郑州普通话考试说话题提纲谈谈美食

下一篇:没有了

更多>>
机测成绩查询
报考指南
按通知时间到学校语委办报名
或到教育局语委办报名
验身份证,交费
领取准考证
持准考证身份证到测试点
按编号排队候测
进入考场 抽签定题
自报单位、姓名、编号
按试卷上的内容进行测试
查询成绩
领取等级证书
扫二维码参加培训
考试安排
2024年漯河市普通话考试采用机器测试,报名方式采用网上报名和现场报名两种方式,请考生抓紧时间报名,报名提交身份证复印件一张,填写报名登记表一份,考试当天现场照相。
王老师:17703815740
李老师:13613713752
欢迎各培训机构洽谈合作
首页 | 考试通知 | 测试指导 | 考试资料 | 热点点击 | 测试资讯 | 媒体关注 | 语音知识 | 命题说话 | 在线报名 |
王老师:17703815740 李老师:13613713752
豫ICP备17049912号-5
x
添加微信了解更多
在线留言 关闭 x
温馨提示:留言后老师一般12小时会给你回复。也可以立即拨打电话咨询:17703815740(王老师)